深度丨凤凰官寨村如何“刮骨疗伤”?
又见官寨,已不是从前的官寨。
绿树成荫时节,凤凰县新场镇官寨村,草木勃发,村静林幽;千亩油茶基地里,排排套种的草烟直指蓝天,密密匝匝,如列队等待检阅的士兵。
手指浩瀚绿海,憨厚黝黑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平感慨万千:“再望官寨,哪能看出这是曾经堆满矿渣、石头,满目疮痍的不毛之地。”
横亘在高山峡谷间的采矿遗址、矿井矿区、矿山公路曾是官寨人抹不去的记忆、挥不去的“伤疤”。
遍地黄金、矿井林立,历史悠久的铅锌矿开采成就了官寨,令其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、人人艳羡的“小香港”。
吃祖宗饭,砸子孙碗,钱包鼓了,生态账却越欠越多。“靠山吃山”的传统粗放式发展,使官寨水源污染,青山失色,生态破碎。同时,随时间推移,铅锌矿矿区资源也开始枯竭,官寨逐渐成为千疮百孔、伤痕累累的资源枯竭村。
“小香港”繁华不再,“走投无路”的官寨人细算了“经济账”“环境账”“子孙账”,环境就是金梧桐,生态就是生产力,在追求短期效益和涵养生态财富间权衡,“宁舍千亿,也要千年”。
猛药去疴,刮骨疗伤。2014年,凤凰县打响官寨生态保卫战,拆除工矿设施、矿业权全部退出、重点区域综合治理……雷霆亮剑,“疗伤”官寨,探索绿色发展。
停产整改、关停取缔等措施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,但复杂生态系统修复无法一蹴而就。为此,官寨启动生态复绿工程,一群“植绿人”挖坑换土、放置草木、提水浇灌……州生态环境局凤凰分局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,联合官寨分5个阶段,为污染严重的6个尾矿库抚平“疮疤”,披上绿装。
山重水复,树绕村庄,水满陂塘。弹指间,隐于山间的村落,有了“眉清目秀”的新气质。
如何让复绿土地结出“致富果”?村支“两委”和工作队苦寻官寨二次创业的最佳出路。
经过考察学习,官寨在修复地上推行“油茶+”模式,采取“以短养长,长短结合”新思路,实行苦荞、黄精、魔芋等短产业,养油茶长产业的套种发展模式,营造“生态绿肺”。
如今,在这片土地上,产业蓬勃发展,“生态经济”有表有里。“截至2021年,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4000元,仅‘油茶+’模式,套种收益就为村集体增收3.5万元。2020年,官寨被评为州产业强村。”王志平说,官寨成功实现生态产业发展转型,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矿区村生态修复多元发展模式。
从矿工到黄精产业大户,村民王建平是官寨矿山变良田的亲历者和见证者。“早些年,村民们在村里做矿工;矿区整治后,大家没活干,纷纷出去打工,村里没了人气。”官寨复绿后,王建平回乡种植了15亩黄精,预计今年产量5000多公斤、收入近10万元。
被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改变的,不仅是生产模式,还有生活方式。
从治理污水、破除脏乱差,到庭院改造、村庄景区化,官寨的变化翻天覆地。“生态变好后,村民也迎来新生。大家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,共建共享。”6月27日,在官寨村楠木冲寨,王志平指着寨口写着“楠木冲”的异石自豪地说:“这是村民自发从山上运回的寨碑,曾经人人做梦都想逃离的地方,成了安居乐业的家园。”
村民也纷纷带着资金和项目回乡。“绿水青山回来了,不愁没有金山银山。”如今的官寨人,守着隽秀山水,发展致富产业,日子愈发甜蜜。
刮骨疗伤,心向新生,变废为宝结硕果,荒山秃岭再披绿。今日官寨,已是新生。
点击图片查看详情
来源|湘西网
文字|吴宜芝 岳跃强
编辑|杨世芳
监制|陈昊
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